
「混酒」一辭是怎麼來的? 專家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, 但可確定的是「混酒」已存在台灣鄉野、路邊攤多年。 近年來,突然在都會裡的KTV、PUB、泡沫紅茶裡流行起來, 有些流行消費場所的餐飲單中, 或是高級消費場所,正在流行的十大「混酒」:
〈米酒加維大力〉
流行於台北市重慶北路一段的鯊魚煙攤販,
米酒的香味合混合維大力的清涼,在夏夜飲用,頗受歡迎
米酒+維大力--爽口比例 (1: 2)
〈米酒加保力達B〉
這是流行已久的混酒,尤其是做粗活的工人,更是這項混酒的愛用者,
普遍認同這味酒可以補充體力,但是,喝多了可能會流鼻血。
米酒+保力達B--爽口比例 (1: 1)
〈啤酒加蕃茄汁〉
以啤酒為基礎酒的混酒,目前最普遍的喝法,就是摻蕃茄汁。
由於蕃茄汁較濃稠,因此與啤酒的調混比例,
大都是啤酒二分對一分蕃茄汁;
此外,也有人加話梅和檳榔;
這兩樣一加入啤酒內,會產生一種甜味,頗受飲者喜愛。
啤酒+蕃茄汁--爽口比例 (2: 1)
〈高粱加養樂多〉
據傳有人有一天酒醉之後,午夜起床找水喝,
摸黑從冰箱內拿出兩罐養樂多,習慣加水稀釋飲用,
結果矇朧中,誤拿同為開水透明狀的高粱酒混合,
一飲而下,頓覺一陣清爽,原本的酒醉,也因而清醒,
從此這味酒,廣為流傳至於。盛行年代,不可考。
高粱+養樂多--爽口比例 (1: 2)
〈高粱加蜂蜜加冰塊〉
別名「莊進酒」,是「莊亨岱的敬意」及「將進酒」的會意詞。
前警政署長莊亨岱與君共飲,
縱然五花馬、千金裘,莫不傾囊一換美酒,概不足惜。
但是,終究美酒難尋,於是,絞盡腦汁加工發明了「莊進酒」,
主要招待對象是纏人的媒體記者。
香甜易飲的「莊進酒」,暢飲之後
高粱+蜂蜜--爽口比例 (3: 1)
〈超級玫瑰紅加蘋果西打〉
目前正大肆流行於澎湖地區。
兩公升裝的超級玫瑰紅,在台灣本島不太常見,
但是,在澎湖地區卻是各類酒攤備受歡迎的宴客酒,
包括結婚喜酒,都可以看到桌無虛瓶;
而只要看到超級玫瑰紅,就可以看到蘋果西打。
這味酒在澎湖受歡迎的程度超乎您的想像,
超級玫瑰紅酒在澎湖更是經常缺貨,
據聞,蘋果西打在澎湖的銷售量也水漲船高。
公賣局可能考慮在澎湖置廠,自產蘋果西打自己賺,
也可以製造「超級玫瑰蘋果紅西打」新產品因應。
玫瑰紅+蘋果西打--爽口比例 (1: 1)
〈白葡萄酒加蘋果西打〉
這味酒酸酸甜甜,較受女性飲者青睞;
另外還有人加紅葡萄酒,反正都是葡萄製造的,管他是紅的、白的。
白葡萄酒+蘋果西打--爽口比例 (1: 1)
〈紅酒加芭樂汁〉
是目前最怪異、也是最炫的混酒法,
至於究竟是什麼口感及味道,還得飲者自己去品味。
這味酒,目前流行於士林、蘆洲一帶,
最早是蘆洲警界人士與地方人士餐敘時開始實驗,
後來在一橋之隔的士林地區,又發現警界人士如此喝法,
這味酒很有可能才逐漸漫延開來。
紅酒+芭樂汁--爽口比例 (1: 1)
〈紹興加柳丁汁〉
紹興、花雕等黃酒類,是最多人喜歡加以混酒的,每喝必混,
而且,混法之多,讓人搞不清楚是喝酒,還是在喝酸梅湯、或薑湯
(有人加酸梅、或薑絲);加最多的大概是柳丁汁、椰子汁,
有人要溫酒,有人還得加冰塊才能入口,
這味酒,實在是「蠻好混的」。
紹興+柳丁汁--爽口比例 (1: 1)
〈威士忌加七喜〉
是六、七年前喝威士忌最流行的混法,
可以再加一點檸檬片,更有人再在杯口抹一點鹽巴,好像在喝伏特加;
近來,較少人混七喜,多半混水而已。
威士忌+七喜---爽口比例 (1: 1)
另類混酒:
除了正在流行的「十大混酒」,
還有兩種「另類混酒」,雖未進入十大的行列,但也漸漸的受到青睞。
〈凍頂白蘭地加椰子水〉
國產的白蘭地,本身就已經有「茶味」,所以叫凍頂白蘭地,
但是,有人覺得只是茶味還不夠,
再加入椰子汁,哇塞,簡直是五味雜陳。
這味酒曾經一度在桃園地區造成流行,
後來可能因為劉邦友血案,桃園地區風聲鶴唳,
酒攤轉戰其他各縣巿,才慢慢褪流行。
凍頂白蘭地+椰子水--爽口比例 (1: 2)
〈啤酒加高粱〉 又名「深水炸彈」。
喝法是,飲者要很豪邁地把一小杯的高粱,
丟進一大杯的啤酒杯裡,再同時飲下這杯高粱加啤酒,
喝完後,沒有人會不皺眉,尤其是喝不起混酒的人。
它之所以叫做「深水炸彈」,是因為它專門收拾潛藏在杯底的酒客。
啤酒+高粱--爽口比例(1大杯: 1小杯)
〈紅酒加烈酒加啤酒〉 又名「三溫暖」
喝酒的順序依次為紅酒、威士忌(或白蘭地等烈酒)、啤酒。
顧名思義,這味酒喝下的感覺像是在洗三溫暖,
先喝酒精濃度在10%上下的酒(就像是三溫暖的warm up),
再喝下酒精濃度在40%的烈酒(heat up),
最後,一頭栽進冰涼的啤酒,酒精濃度在4%左右(三溫暖最後的cool down),喝完這味酒,就像是洗了一趟三溫暖。
通常洗一次剝一層皮,喝一次玩掉一個人。
紅酒+啤酒--爽口比例 (1: 2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